明代宫廷画家李在生卒年及出生地详考
李在,讳春谷,字以政,号龙波居士,福建莆田江口人。李在生于明建文二年(1400)农历三月初九,宣德中钦取入京,与戴进和周文靖(莆籍)等同值仁智殿,任宫廷画院待诏,八十八岁仙逝于京。 古代画史中对李在的评述颇佳。明代徐兴公《闽画记》谓李在:“笔气生动,四方贵其尺缣。”徐沁《明画录》记载:“李在,……精工山水,细润者宗郭熙、豪放者宗马、夏,人物气韵生动,名倾一时。”古代诸如此类的论述还有很多,如“山水细则宗郭熙,豪放者夏圭、马远。其人物,评者谓八面生动,故四方重之”“宣庙喜绘事,一时与戴文进、谢廷循、石锐、周文靖同待诏仁智殿”“精绘山水,墨气淋漓,得烟云罨霭之趣,峰峦八面可观,吴浙间多珍之者”“山水细润者宗郭熙,豪放者宗夏圭、马远,其人物评者谓八面生动,故四方重之”。 在明代宫廷画家群中,李在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巨擘。 近年来,有一部分读者曾与笔者交流,对李在世系、生卒年、出生地、如何入宫廷画院等提出疑问,因此,笔者不断搜集资料,今分别详考之,兹述如下:
李在系李富第三子廷璘(另有族谱记为光字旁加粦字,又有记为麟、潾)裔孙,李富第二子廷耀裔孙洐派李厝,与李在并无关联。

按:江王李元祥,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。李元祥十四世孙李伯玉,由南安徙兴化游洋,迁白塘洋尾,为入莆始祖。



△ 清康熙六十年(1721)的江口《郑坂李氏族谱》(手抄本一)

△ 清康熙六十年(1721)的江口《郑坂李氏族谱》(手抄本二)

△清康熙六十年(1721)的江口《郑坂李氏族谱》(手抄本三)

△清康熙六十年(1721)的江口《郑坂李氏族谱》(手抄本四)

△清康熙六十年(1721)的江口《郑坂李氏族谱》(手抄本五)


△ 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(一)

△ 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(二)

△ 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(三)

△ 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(四)

△ 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(五)

△ 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(六)

△ 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(七)

△ 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(八)

△ 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(九)
另,2012年版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第140页明确记载:李富第三子廷璘后代元良公(郑坂谱为子良)是待贤里郑坂房始祖,见下图。

2013年9月25日,《福建文史》第三期发表方纪龙、俞宗建合撰《李在生卒年考索》(一)(二)。见附图。


2013年4月,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方纪龙邀请《闽画史稿》作者梁桂元先生、莆田文史专家陈祯辉先生及笔者一同至江口郑坂村李文耀家采访,李先生告知江口郑坂李氏祠堂内供有李在神主牌。牌背面盒中记有李在生卒年,“李在,讳春谷,字以政,号龙波居士,生于明建文二年(1400)三月初九,卒于成化二十三年(1487),享年八十八”。旧神主牌于“十年动乱”中被毁。后来,李文耀据旧神主牌所记内容,请人新制一块神主牌。(见下图)

2014年2月5日,李在裔孙年届九旬的李文耀手书:“李在(1400—1487),郑埔原系郑氏迁居地,本山原东山(今号曰草堂山)此处是东山之麓,书院颜曰韶音书院,明末改为清源堂,民国初林姓在书院下面建座寺院,改名双林亭,今改为双林寺,当时李在八九岁时在此读书之处。李在裔孙李文耀记,2014年2月5日”。(见下图)


李在出生于江口郑坂(今莆江),非江口李厝。
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版《莆田县志》卷三十载:“李在,江口人。精绘事,山水学营丘,而墨气淋漓,得烟云掩霭之趣,峰峦八面可观。吴、浙间亦有珍之者。”由此获悉:李在是莆田江口人。
李在出生于江口哪个村? 清康熙六十年(1721)的江口《郑坂李氏族谱》(手抄本)记载李在是江口郑坂人,而当代人新修地方志误载李在是江口郊上(李厝)人。现考辨如下:
2012年,《福建莆田江口——新店、郊顶、三垅顶李氏开基族谱》第120、121页的表A、表B,第130、131、132、133、137页的《郊上李氏开基宗谱》(手抄古谱)记载,第139、140页的《伯玉入莆谱系》记载,综合以上内容获知:李富次子李廷耀后裔李仲海(必福)为待贤里东郊沟上房始祖。
李富第三子廷璘后代元良公(郑坂谱为子良)是待贤里郑坂房始祖。李子良生李珠,李珠生三子:渭谷、春谷(李在)、居谷。
2014年6月第1版《李在画集》据清康熙六十年(1721)郑坂李氏族谱(手抄古谱)记载,笔者到江口郑坂村(今莆江村)采访李在后裔李文耀,到李氏祠堂、李在故居、李在墓,并拍摄李在及子启东的墓碑,李在系江口郑坂村人。
1990年版《江口镇志》记载:“李在,字以政,郊上(李厝)人”。之后1994年版《莆田县志》、2001年版《莆田市志》记载:“李在,明江口李厝人。”
《江口镇志》《莆田县志》《莆田市志》均为1990年以后当代人新修,关于李在是江口李厝人没有提供真实可靠的史料出处。另,李在官云南知县,也无凭无据。笔者曾于2011年专程至云南图书馆查阅当地县志、史书,并无李在任云南知县的记载。
欢迎史学专家提供李在任云南知县的古籍文献史料,以解疑答惑。
盖此与古谱、墓碑有关李在任县尉之记载存在同样的疑惑,有待今后详考。
按:墓碑与墓志铭的定义、存放位置等不同。
墓碑立在坟墓前面或后面的。汉朝《礼记·曲礼下》中明确规定:生者称父母为父、母、妻,而死者则称为考、妣、嫔。《尔雅·释亲》也明确指出:父为考,母为妣。“先”“显”“故”等字在古代墓碑上常出现。墓碑上没有出现“讳”字。
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,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。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。志多用散文撰写,叙述逝者的姓名、籍贯、生平事略;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,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。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。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,也可以是别人写的。墓志铭,是古代文体的一种,通常分为两部分:前一部分是序文,记叙死者世系、名字、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“志”;后一部分是“铭”,多用韵文,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。墓志铭通常埋在坟墓里,为防墓变迁,以备稽考。墓志铭文常见“讳”字。
按:李文耀家藏一块古墓碑:“高要尉春谷偕子启东李公墓”,上款:“万历己亥(1599)冬”,下款:“孙男:光、肇、华,泣血立。”
此“孙男”系指李在长子君洋(号启东)之孙、是李在的曾孙。李在60岁(1460年)生长子启东。“一世”在我国古代通常指三十年,据此推算约1490年启东生长子万乘。万乘约1520年生长子应禄,之后数年又生次子应荐、三子应庆,墓碑落款上的光、肇、华三人。
据墓碑上落款年间万历己亥(1599)立碑,可推测李应禄年约79岁时,为其祖父君洋(启东)和曾祖父春谷(李在)立碑时间、年龄,李在与立碑的曾孙为四代关系,符合常理。
又按:墓碑上的“孙男”如误解为仅是李在之孙,反而解释不通;其实是李在之子启东的孙子,故正确解读此“孙男”应意指启东之孙,李在之曾孙,故落款“孙男:光、肇、华”。


《明画录》记载“李在工画山水,细润宗郭熙,豪放者宗夏圭、马远,写人物尤妙,评者谓其八面生动,未易才也。仕云南行取入都”。
“行取”的意思:明制,地方官知县、推官,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,经地方高级官员保举和考选,由吏部、都察院协同注拟授职,称为行取。
明代画史专家朱谋垔于崇祯四年(1631)出版《画史绘要》载:“李在,字以政,莆田人,迁云南。宣德中钦取来京入画院,山水宗李唐、郭熙。又云宗夏圭、马远。人物八面生动。评者云:‘自戴文进以下一人而己’。有《夏禹开山治水图》传世。”李在易学精深,艺高意远。其据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载张良不辱智学事迹所作《圯上授书》等名作,广为流传。
云南沐府(又称沐王府)是明朝时期镇守云南的世袭贵族家族,由朱元璋养子沐英开创。
李在在云南沐府与画家石锐同为沐家效劳。沐府官员进京述职时,把地方官“行取”的优秀绘画人才李在,向宣德皇帝举荐。宣德皇帝(即明宣宗朱瞻基)本身就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,于是,宣德中,李在被宣宗朱瞻基“钦取”入京,值仁智殿待诏,进画院后画作钤“金门画史之章”。能够得到这样专业的且又是至高权力者的认可,实乃一桩幸事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
